媒体关注我校召开的“山地城市交通发展”学术论坛
日期:2017-12-26作者:宣传部编辑:徐洁审核人:浏览量:
科技日报:缓解城市拥堵专家建议打造智慧交通公交优先
科技日报重庆12月24日电(记者雍黎)如何解决大城市拥堵问题,专家建议大力提高公交的服务水平,依靠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手段打造智慧城市。23日至24日,由重庆交通大学主办,重庆市交通委员会、重庆市公安局交通巡逻警察总队、重庆市交通规划研究院协办,山地城市交通发展学术论坛暨重点实验室学术年会在重庆交通大学举行,来自全国的十多名知名专家围绕城市拥堵带来了最新研究成果。
“造成城市交通拥堵的根本原因是快速城镇化、出行机动化引发的城市交通结构转型,造成城市交通系统供需失衡。”东南大学土木建设交通学部主任王炜教授表示,快速城镇化使大城市居民平均出行距离从两公里增长到6公里,引发机动化交通需求突发性增长,如北京机动车保有量从2000年的130万辆到2017年增长到600万辆。
清华大学交通研究所所长陆华普教授说,目前城市交通“病”存在城市用地布局不合理;道路设施结构不合理、断头路瓶颈路多;大城市公交分担率低、服务水平不高;步行自行车通行空间不连续、出行环境差;停车系统供需矛盾突出、管理不到位;交通渠化不合理、交通组织不科学;智能系统顶层设计深度不够等问题。
对于重庆这种山地城市,重庆交通大学蔡晓禹教授说,其拥堵原因不仅因为车辆发展快,还因为地形地貌、产业布局发展等原因,突出表现在过江穿山道路关键节点拥堵和潮汐交通。
专家们对于缓解城市交通拥堵的共识是打造“公共交通畅通城市”,提升和保障非私人小汽车出行,即以轨道交通、公交为主体,自行车、步行、小汽车等协同的综合交通体系。具体到重庆,陆华普建议重庆要构建立体交通系统,可以借鉴新加坡等国家的经验,加密轨道交通,公交优先,大力提高公共交通服务水平,根据地势设置电梯、扶梯、连廊等高品质的步行环境,引导人们优先选择公共交通出行又美化了环境。陆华普说:“重庆的拥堵问题是难题也是挑战,如果破解了这一难题会对全国其他城市有很多的借鉴作用。”
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杜豫川教授表示,智能交通是未来重点发展方向,随着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的成熟,可以实现依据大量传感器采集的信息,实时地监控、测量、分析,并依据检测结果进行反应。如以后的安全护栏系统、桥梁安全防护系统能够遇到事故自动报警;能对路面结构、超重车辆、结冰等进行自动检测的路线;还有对于交通优化疏导的路云;提示人车的智能标志标线。这些先进技术的应用将极大的改善人们的出行环境。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加强和重点实验室共建单位、相关部门的协同合作,瞄准目前交通拥堵的热点、痛点问题,共同对全市交通大数据进行深度挖掘,制定交通缓堵的综合解决方案。”蔡晓禹说,为了破解重庆堵车难题,该校与重庆市交通规划研究院、重庆市公安局交通巡逻警察总队共建了重庆市科委重点实验室——山地城市交通系统与安全实验室,成立以来在山地城市交通系统规划与管理、交通信息与智能控制、交通安全防控与预警、人车路协同驾驶行为等方面研究取得了众多成果,接下来他们将重点对交通拥堵机理、共性关键技术进行研究,提升城市交通通道的智能化信号协调控制、交通安全联动预警等工程应用技术水平,立足重庆、服务全国。
科技日报:
科技网:
新华网:专家学者齐聚重庆交通大学共论山地城市交通发展
新华网重庆教育频道12月25日电12月23日,由重庆交通大学主办,重庆市交通委员会、重庆市公安局交通巡逻警察总队、重庆市交通规划研究院协办的山地城市交通发展学术论坛暨重点实验室学术年会在重庆交通大学举行。
来自现代交通领域的特邀嘉宾和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就“山地城市交通发展”为主题,围绕山地城市交通问题、发展思路、方法技术以及智能交通控制、交通数据分析和交通行为规律等方面进行了探讨,搭建交通技术和实践经验的交流平台,引导交通行业的创新发展。
开幕式上,重庆交通大学校长唐伯明在致辞中指出,重庆四山相依、两江环绕,以丘陵、山地为主的地形地貌决定了城市交通的复杂性,也让重庆成为山地城市交通的典型代表。唐伯明表示,作为一所具有交通行业背景的院校,应该对重庆交通的发展与畅通出谋划策,提供理论与技术上的支持。
东南大学土木建筑交通学部主任王炜以《大城市交通拥堵的形成机理与缓堵策略》为题指出,造成城市交通拥堵的根本原因是快速城镇化、出行机动化引发的城市交通结构转型,导致的城市交通系统供需失衡。他表示,缓解城市交通拥堵的基本策略是打造“公交畅通城市”,形成以公交为主体、自行车、小汽车、步行等协同的综合交通体系。
清华大学交通研究所所长陆化普则针对重庆交通局部职住关系不均衡、过江穿山道路瓶颈突出、公交系统分担率低、服务水平不高等问题,借鉴国外交通治理的成功经验提出,要积极调整用地、推进混合用地,大力提高公共交通服务水平,提供高品质的步行通行环境,优化道路设施、打通道路瓶颈,科学停车供给、合理引导需求,系统提高交通管理水平,规范交通行为等7个破解重庆交通拥堵治理对策,打造重庆的立体交通。
什么是智能基础设施?智能基础设施在交通中又是如何应用的?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学院副院长杜豫川表示,智慧基础设施可以依据大量传感器采集的信息,实时地监控、测量、分析,并依据检测结果进行反应,利用数据的反馈回路,为各层次决策提供信息支持。
目前,它在交通中的应用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是泛在感知,如会自动报警的桥梁安全防护系统、会检测路面性能的工程车、路政车;二是路云,分为检测云、管理云、服务云三方面,实时监控识别环境变化,主动判别道路结构健康状态等。
在当天下午的主题报告中,重庆市交通规划研究院副院长周涛、招商局重庆交通科研设计院首席专家韩直、山地城市交通系统与安全重庆市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蔡晓禹、重庆市交通规划研究院副院长高志刚等专家学者分别发表了以《重庆城市交通发展战略的思考》、《重庆畅通的问题与措施》、《重庆山地城市交通缓堵挑战与对策》、《重庆城市交通大数据的探索与实践》等为题的主旨演讲。
韩直从重庆地理、路网、交通三个特征进行论述,指出当前智能交通发展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交通道路建设要长远规划,协同发展轻轨、公交和其他交通工具,实现交通管理的智能化,做到感知预警、信息共享、智能决策、快速处治、预约出行等方面,从而满足市民的出行需求。”
“对于重庆这种山地城市,交通拥堵还包括地形地貌、产业布局发展等原因,突出表现在过江穿山道路关键节点拥堵和潮汐交通。”蔡晓禹介绍说,为破解堵车难题,重庆交通大学与市交通规划研究院、市公安局交通巡逻警察总队共建了山地城市交通系统与安全实验室,下一步将重点对交通拥堵机理、共性关键技术进行研究,提升城市交通通道的智能化信号协调控制、交通安全联动预警等工程应用技术水平。(朱悦琳)
新华网:http://www.cq.xinhuanet.com/2017-12/25/c_1122163100.htm
华龙网:全国交通专家齐聚重庆交大纵论山地城市交通缓堵与智能交通建设
华龙网12月26日9时30分讯(何婷)智能化时代,如何利用交通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缓解山地城市交通拥堵、提升智能交通建设水平?
23日-24日,由重庆交通大学主办,重庆市交通委员会、重庆市公安局交通巡逻警察总队、重庆市交通规划研究院协办,山地城市交通发展学术论坛暨重点实验室学术年会在重庆交通大学举行。
来自全国13位特邀专家、29家企事业单位以及重庆交通大学专家学者代表,共计200余人齐聚一堂,围绕山地城市交通问题、发展思路、方法技术等方面,探讨智能交通控制、交通数据分析和交通行为规律及交通创新发展等问题。
城市交通拥堵成因复杂综合治理需多管齐下
随着城市空间拓展、车辆高速增长,城市交通拥堵加剧、矛盾突出,如何缓解拥堵问题,与会专家各抒己见,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和研究成果。
东南大学王炜教授认为,造成城市交通拥堵的根本原因是快速城镇化、出行机动化引发的城市交通结构转型,导致的城市交通系统供需失衡。提出应建设以公交为主体、自行车、小汽车、步行等协同的综合交通体系,城市综合交通系统整体优化必须把握好“规划引领、系统协同、科技创新”三个关键措施。
清华大学陆化普教授,针对重庆交通局部职住关系不均衡、过江穿山道路瓶颈突出、公交系统分担率低、服务水平不高等问题,借鉴国外交通治理的成功经验提出,要积极调整用地、推进混合用地,大力提高公共交通服务水平,提供高品质的步行通行环境,优化道路设施、打通道路瓶颈,科学停车供给、合理引导需求,系统提高交通管理水平,规范交通行为等7个破解重庆交通拥堵治理对策,打造重庆的立体交通。
浙江大学王殿海教授,以“调控需求”为核心,提出了广义城市交通控制:信号控制,通过提高交通流运行效率缓解拥堵;行为控制,通过提供出行效率避免交通拥堵;结构控制,通过提高设施利用效率解决交通拥堵。
招商局重庆交通科研设计院首席专家韩直研究员认为,应该从规划、管理和建设三个方面着手,加强感知预警、信息共享、智能决策、快速处治等力度,运用智能交通技术来解决拥堵问题。
山地城市交通系统与安全重庆市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重庆交通大学蔡晓禹教授认为,对于重庆这种山地城市,交通拥堵的根本原因不仅因为车辆发展快,还因为地形地貌、产业布局发展等原因,突出表现在过江穿山道路关键节点拥堵和潮汐交通等突出问题,并提出了从交通需求管理、核心区轨道线网加密、地面公交路权保障、中心区路网优化、智能交通管控、停车系统优化等六方面进行综合施策。
重庆交通大学刘伟教授,针对交织区提出了定向车道的通行方案,他谈到,定向车道在全国交通管理中尚属首创,目前重庆市已有两条定向车道,实际效果可观,未来将继续实施定向车道,改善通行秩序。
交通基础设施走向智能化
智能交通系统是未来交通系统的发展方向,除了汽车本身的科技配置智能化之外,道路、指示灯、停车场等基建设施也将走上智能化进程。
针对智慧交通基础设施,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副院长、杜豫川教授,介绍了泛在感知和路云等智能技术在基础设施上的应用,自动报警的安全护栏系统、智能安全护栏系统、桥梁安全防护系统,以及会识别环境变化的视频系统、会“自我体检”的路面等应用,为智能交通建设提出了新思路。
针对交通管理科技信息化发展思路,公安部交通管理科学研究所所长王长君教授从方法论入手,提出了道路交通安全管理新体系构想,该构想主要应用于交通事故调查、交通事故分析、交通事故处理、交通安全改善等。
此外,重庆市交通规划研究院副院长周涛教授级高工、重庆市交通规划研究院副院长高志刚、重庆市公安局王世彬等专家围绕交通大数据的探索和实践,分别进行了论述。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加强和重点实验室共建单位、相关部门的协同合作,瞄准目前交通拥堵的热点、痛点问题,共同对全市交通大数据进行深度挖掘,运用更精准、更精细、更智能的科学手段,制定交通缓堵的综合解决方案。”蔡晓禹表示,为了破解重庆堵车难题,该校与重庆市交通规划研究院、重庆市公安局交通巡逻警察总队共建了重庆市科委重点实验室——山地城市交通系统与安全实验室,成立以来,在山地城市交通系统规划与管理、交通信息与智能控制、交通安全防控与预警、人车路协同驾驶行为等方面研究取得了众多成果,接下来将重点对交通拥堵机理、共性关键技术进行研究,提升城市交通通道的智能化信号协调控制、交通安全联动预警等工程应用技术水平,立足重庆、服务全国。
华龙网:http://education.cqnews.net/html/2017-12/26/content_43546701.htm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