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信息与国土资源系师资队伍介绍

日期:2024年02月20日


蔡晓禹,男,教授,同济大学博士,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日本琦玉工业大学、香港理工大学高级访问学者。现任重庆交通大学智慧城市学院院长、山地城市交通系统与安全重庆市重点实验室副主任。重庆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重庆市青年五四红旗手、重庆市高校优秀人才计划。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交通规划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测绘学会智慧城市工作委员会委员、重庆市新型智慧城市建设联盟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重庆市城市规划学会交通规划及TOD规划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重庆市建筑业协会智能化工程分会专家工作委员会委员、重庆市城市交通大数据分析与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技术委员会委员、山地城市交通系统与安全重庆市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IEEE、JAT、《中国公路学报》、《公路交通科技》、《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等学术期刊审稿专家。长期致力于山地交通治理与运输效能提升领域科技工作,在交通大数据与数字孪生、交通系统运行与安全评价、拥堵演化机理与出行画像、干线热点区域交通监测预警协同管控、智能交通系统研发与工程设计5个方面优势特色显著,面向实战应用场景研发了长大隧道、交通干线、热点区域交通监测预警管控成套关键技术与系统。主持重庆市技术创新与应用示范专项重点项目、重庆市高校优秀人才计划项目、重庆市城市交通大数据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科技项目等4项;主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重庆市社会事业与民生保障科技创新专项重大项目/重点项目、公安部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等8项;承担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技术研发咨询项目60余项。获上海市科学技术奖、中国公路学会科学技术奖、中国智能交通协会科学技术奖、重庆市社会发展奖、重庆市优秀城市规划设计奖、重庆市优秀工程咨询奖、重庆市建设创新奖、四川省优秀城乡规划设计奖等省部科技奖励11项(第一完成人7项);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SCI/EI收录论文20余篇;获国家发明专利8项、实用新型2项、软著20余项;指导学生参加全国交通科技大赛、智能交通创新创业大赛获国家级二等奖2次。

何勇,工学博士,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重庆交通大学智慧城市学院地理信息与国土资源系主任。中国地理学会会员,中国GIS协会教育与科普工作委员会委员,农工党重庆市第六届委员会城市规划与建设工作委员会委员,重庆市规划和测绘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测绘地理信息教育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主要研究领域:数字城市、智慧城市、国土资源3S技术、交通信息化、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工程。主持/主研各级科研课题、横向项目2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参编出版教材2部(《地理信息系统原理与方法》、《遥感原理与应用》)。在研课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物联网与智慧城市重点专项子课题“物理-数字空间交融的城市管理和服务技术”(2019YFB2102503)

官冬杰,女,教授,日本北九州市立大学博士,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应急与减灾管理研究院访问学者。主要围绕智慧生态与可持续发展、大数据与云模型构建、三峡库区生态安全格局演化分析、生态系统服务流动路径模拟及扩散效应评估、土地利用情景模拟和“3S”技术应用等方面开展教学和科研工作,以第一作者(或者通讯作者)发表论文77篇,其中SCI/EI 收录29篇,专著2部。主持国家级和省部级项目11项,曾获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青年教师奖、重庆市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称号,重庆市杰出青年获得者。主讲《大数据可视化》、《地理信息系统原理与应用》、《ArcGIS应用与实践》、《城市生态学》、《地理信息科学前沿》等课程。指导博士生1人,研究生26人,其中多人获得国家奖学金、一等奖学金,以及优秀毕业生称号,2名硕士海外留学深造攻读博士学位。

陈春,女,教授,北京大学博士/博士后,博士生导师,英国卡迪夫大学地理与规划学院访问学者。主要从事GIS与国土资源开发、时空行为与规划领域研究。任重庆交通大学生态人居与绿色交通研究中心主任,重庆交通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重庆地理学学会副秘书长、常务理事,中国城市规划学会流域空间规划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数字孪生与未来城市专委会委员,重庆市城市规划学会理事,重庆市国土资源与房地产学会理事,重庆市城市规划学会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学术委员会委员,世界华人不动产研究会理事,中华建设管理与房地产研究会理事。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子课题等国家级项目3项,自然资源部重点实验室、重庆市科技局等省部级项目4项,主持国土资源领域地方横向项目多项。主讲《城市科学》、《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等课程,在Land Use Policy、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城市规划》、《人文地理》、《城市发展研究》、《城市问题》、《规划师》等学术期刊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多篇,由科学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专著2部。

牟凤云,女,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通讯评审专家,中国GIS应用水平考试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协会教育与科普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地理学会会员,中国自然资源学会会员,重庆市测绘地理信息学会教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重庆市女科技工作者协会监事长,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协会北斗产教融合创新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国大学生GIS技能大赛优秀指导教师、“北斗杯”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大学组十佳优秀科技教师。重庆交通大学第四届最受学生欢迎十佳教师、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

主要围绕国土资源遥感、交通时空大数据智能感知、韧性城市与智慧防灾减灾等方面开展科研和教学工作,主持主研国家级省部级项目20余项,累计发表论文100余篇。荣获全国高等学校GIS教学成果奖二等奖、中国交通教育研究会交通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重庆市社会科学联合会教学成果三等奖、重庆市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优秀成果奖、重庆交通大学优秀教师质量专项奖、教学质量优秀奖、硕士毕业论文和本科毕业论文优秀指导教师等重庆市及校级各级荣誉50余项。主讲校级一流课程《地图学》、《遥感地学分析》,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3S技术集成原理与方法》,重庆市研究生优质课程《数字水文与数字流域》等课程,主持主研省部级及以上教改项目12项,编写专著5部。指导硕士研究生20余人,其中数人获得优秀硕士学位论文以及优秀毕业生称号,多名硕士深造攻读博士学位。

彭博,男,汉族,1986年4月出生,重庆交通大学智慧城市学院副教授,美国Oklahoma State University访问学者,工学博士。主要从事交通流分析、交通视频/图像自动识别研究,迄今在中国公路学报、东南大学学报、西南交通大学学报、公路交通科技、ASCE年会等核心及以上期刊和国际学术会议发表论文30余篇。主持国家自然基金青年科学基金1项、省部级科研项目5项、省部级高等教育改革重点项目1项,主研国家自然基金青年科学基金2项、省部级重大专项子课题2项,获智能交通协会科学技术三等奖1项。近期研究重点:基于无人机视频的交通参数提取与分析、交通状态识别与演变机理。主要授课:《城市规划原理》、《轨道交通运营组织》、《城乡道路与交通规划》、《交通科技论文写作》、《交通运输工程前沿讲座》、《交通运输类专业导论》、《停车规划与管理》。

朱康文,博士,副教授,西南大学硕士指导教师,重庆市环境科技专家库专家,重庆市环境科学学会会员,《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期刊首届青年编委,《Remote Sensing》期刊客座编辑,《Land》《三峡生态环境监测》《环境影响评价》等期刊审稿专家。主要从事生态规划与修复、生态功能与价值评估、面源污染控制等相关研究,曾获重庆市发展研究奖三等奖及地方级奖励等5项。主持/主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重庆市重点研发项目、重庆市重点项目、重庆市绩效引导专项、重庆市一般科研项目等20余项。在《Global Ecology and Conservation》《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Land》《Scientific Reports》 《农业工程学报》《环境科学研究》等期刊发表论文45篇,其中第一/通讯作者31篇(SCI7篇、EI2篇),获软件著作权3项,主持/参与编制重庆市地方标准、团体标准、技术指南5项,申请专利5项。

周李磊,男,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资源环境遥感,生态系统服务流,“沙漠土壤化”生态修复等方面的研究,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SCI / EI论文4篇,参与2部教材编著。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青年基金)1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1项,重庆市博士后研究项目特别资助项目(一等资助)1项和重庆市博士后科学基金1项。主讲《地理学综合》、《智慧生态与应用》、《基础生态学》、《土壤生态学》、《修复生态学与生态工程》等课程。

杨志鑫,男,博士,讲师,硕士生导师,2022年博士毕业于武汉大学卫星导航定位技术研究中心。主要从事北斗/GNSS高精度定位与定轨、低轨卫星导航增强北斗/GNSS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已发表学术论文11篇,其中SCI检索7篇。主持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和重庆市教委科学技术研究计划项目2项,参与多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吉利科技集团联合实验室、卫星互联网重点实验室等项目。

张用川,工学博士,硕士生导师,校青年专家委员会委员,校生态人居与绿色交通研究中心副主任,主要从事智慧城市测绘与物联传感、社会感知计算和地理空间大数据挖掘的研究和政府信息化建设工作。主持或参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国家级科研项目,作为项目经理或技术骨干参与10余项政务大数据分析、政务信息资源整合、政务信息资源交换共享和智慧农业等纵向工程项目。已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其中SCI/EI检索8篇。荣获测绘科技进步特等奖、地理信息科技进步一等奖各1次。研究方向:(1)面向智能交通的时空大数据挖掘;(2)基于大数据的城市群体行为模式识别与应用;(3)高精地图自动化构建与更新。

鲁兴林,工学博士,硕士生导师,2023年6月毕业于重庆大学,获得电气工程博士学位,现从事电气工程和地球物理学交叉方向研究,主要研究方向为:隧道地质超前预报理论和方法;近地表地震探测方法;跨孔地震CT全波形反演成像;视频位移检测理论和方法研究。发表论文11篇,其中SCI 7篇,中文核心3篇。

邓睿,博士,硕士生导师。毕业于浙江大学,主要从事陆表环境遥感、遥感大数据应用和地理时空模拟等领域的研究与教学工作。主讲《地理信息系统原理与应用》、《遥感数字图像处理》、《交通地理信息系统》等课程。主持和参与各级纵横向项目20余项,发表论文30余篇。

张桓,男,博士(后),讲师,硕士生导师,2022年博士毕业于武汉大学测绘学院。曾在中兴通讯担任软件研发工作,目前主要从事北斗/GNSS快速精密定位及数据处理、大气增强、水汽反演、机器学习等交叉融合研究,已发表论文6篇,其中SCI检索4篇,参与多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科委联合基金等项目。

彭韵,女,讲师,重庆大学工学博士。主要从事智慧生态与可持续发展、固体废物污染控制与资源化等方面的研究。主研/参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子课题等国家级项目3项,横向科研项目4项。在《Water Research》、《Renewable and Sustainable Energy Reviews》、《Energy Conversion and Management》、《Bioresource Technology》、《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中国环境科学》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其中第一作者6篇(自然指数期刊1篇、SCI 3篇、EI 2篇)。担任《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Biomass Conversion andBiorefinery》等国际期刊审稿人。

赵德梅,女,2023年12月获得深圳大学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为遥感应用-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主要从事城市遥感应用、植被生长参数定量反演、植物功能性状空间分布、红树林碳汇估算以及沉积物重金属估算等研究。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参与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41501096);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17-H863-01-ZT-002-007-04);广东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基金(2019A1515010741、2021A1515110910);广东省区域联合基金-青年基金(2019A1515110400;2020A1515111142);深圳市可持续发展基金会(KCXFZ20201221173613035)深圳市科技计划(JCYJ20210324093210029)等课题。相关研究成果以第一作者已发表在《Geoderma》)、《Catena》、《Remote Sensing in Ecology and Conservation》和《Forest Ecosystems》等期刊上,其中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4篇。同时申请发明专利3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