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绘工程系师资队伍介绍

日期:2024年02月20日



唐菲菲,女,教授,硕士生导师,武汉大学博士,学院副院长,重庆大学和重庆市勘测院联合培养博士后,荷兰特温特大学地球观测与地理信息学院(ITC)访问学者,国家自然基金项目线上评审专家,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专家、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会员。主要研究无人机、三维激光扫描、时空地理信息技术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与运维、自然资源和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等领域的交叉研究与应用。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其中SCI和EI1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3项,软件著作权3项,主持和主研国家重点研发课题、国家自然基金等国家级/省部级课题20余项。获得中国交通运输协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中国公路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中国公路学会科学技术奖三等奖、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非金属矿工业协会非金属矿科学技术奖三等奖、中关村绿色矿山产业联盟科学技术奖三等奖各一项。主讲《工程测量》、《计算机图形学》、《无人机低空遥感技术》等课程,指导硕士研究生20余人,多名硕士进入高新技术企业、知名企事业单位工作,其中1名硕士研究生成功进入德国斯图加特大学深造攻读博士学位。

潘建平,博士,教授,博士毕业于武汉大学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自然资源部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原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国家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专家库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中国测绘学会工程测量分会副主任委员、重庆市测绘地理信息学会航测与制图专委会主任、世界交通运输大会交叉学部交通大数据时空分析与应用技术委员会委员。主持和参与科技项目40多项。获得省部级二等奖2次、三等奖4次。发表学术论文90多篇,其中三大检索(SCI/EI/ISTP)文章18篇,出版编著3部。获国家发明专利6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软件著作权4项。

潘国兵,男,教授,博士,主要从事结构物自动化平台研发与风险预报、无人机测绘及实景三维建模、三维激光扫描等教学与研究工作。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测绘科学与技术学科)、中国测绘学会智慧城市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测绘学会工程测量分会委员。《隧道建设》、《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中国安全科学学报》、《照明工程学报》、《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等学术期刊审稿专家。承担国家级、省部级等科研项目10余项,横向科研项目50余项,近年来承担的项目主要有北碚区博物馆文物数字化保护项目、涪陵桐梓园滑坡GNSS自动化应急监测、郑万高铁放牛坪隧道地表沉降自动化监测、渝湘高速上跨斜拉桥桥面沉降自动化监测、轨道五号线运营隧道位移与应力自动化监测、向家坡滑坡群GNSS自动化监测、高速铁路高填方路基自动化监测、运营隧道三维扫描与建模、现代测绘基准(矿山)基础设施智能化监管、深中通道跨海二等水准测量方法研究、成渝复线高速公路控制网测量等。已授权国家发明专利5项、获得软件著作权3项、主编教材1部、副主编1部、参编教材3部、获省部级成果奖2项。主讲本科生课程:《变形监测与数据处理》、《工程测量学》、《画法几何与测绘CAD》、《全球定位系统原理及应用》。主讲硕士研究生课程:《变形监测》、《精密工程测量》。研究生在校期间全程参与团队产学研项目,理论与实践能力同步提高,毕业时深得用人单位青睐,毕业后深受单位重视。


李华蓉,女,武汉大学博士,硕士生导师,英国伦敦南岸大学访问学者。主要围绕地理空间信息可视化、室内地图表达、室内定位导航、无人机影像数据处理等方面开展科研和教学工作,发表论文30余篇,主持参加国家级、省部级项目10余项,出版专著1部。曾多次获得教学质量优秀奖、优秀指导教师等称号。主讲《工程测量》、《测绘CAD》、《地图学》、《地理信息系统原理及应用》等课程。编著《地图学》、《Civil Engineering Surveying》、《AutoCAD及测绘应用》教材,负责《地理信息系统原理及应用》重庆市一流课程建设。指导学生多次参与全国大学生测绘技能大赛、科技论文大赛、测绘创新开发大赛,获得特等奖、一等奖等。



马威,男,副教授,硕士生导师。2018年获得武汉大学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博士学位。2021年深圳大学博士后出站。重庆交通大学测绘系副主任,“全国创新创业优秀博士后”,入选重庆交通大学“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百人计划”)。主要从事三维建模、视觉场景感知/定位、增强现实、三维地理信息系统开发方面的研究工作。发表SCI/EI论文20余篇,获专利和软著3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项,省部级项目3项。参与多个国家973、863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指导本科生获全国大学生科技论文竞赛一等奖2项,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1项(含市级1项), “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获奖1项,校级优秀本科毕业生1名,获批重庆市高校一流本科课程1项。主要授课:《WebGIS原理与开发》、《工程测量》。


姬翠翠,女,副教授,硕士生导师,2018年博士毕业于武汉大学,重庆地质矿产研究院和成都理工大学博士后。入选重庆交通大学“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百人计划”),中国生态学会会员,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协会会员,中国气象服务协会会员。主要从事生态与环境退化遥感评估、植被参量遥感定量反演、区域水土保持遥感定量评价,森林和草原灾害遥感监测等方面研究。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其中第一作者SCI/EI论文9篇,专利2项,软著1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国家重点研发子课题1项,科技专项2项,省部级项目4项,参与国家和省部级以及国际合作项目十余项。担任《Water》期刊客座编辑,《Remote Sensing 》和《AGEE》等国际期刊审稿人,。主要承担本科和研究生《计算机图形学》、《遥感概论》和《高光谱遥感》课程的教学工作。指导“互联网+”获二等奖2项,三等奖4项,优秀奖3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校级资助3项,市(省部)级资助1项;本科校级优秀毕业论文5篇,其中市(省部)级优秀毕业论文1篇;指导全国科技论文大赛获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


徐金鸿,男,博士,副教授,硕士导师。注册测绘师,全国测绘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重庆市测绘地理信息协会副理事。主要围绕工程测量、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等方面开展科研与教学工作。主持或参与国家级、省部级类横向科研项目20余项;发表论文20余篇,参编各类教材5部。曾获全国测绘类青年教师讲课竞赛二等奖、校级讲课竞赛二等奖、9次教学质量优秀奖、“毕业论文优秀指导教师”,“科教创新课堂教学一等奖”、“优秀共产党员”、“教学工作先进个人”、“校级教学成果优秀奖”等;主讲《大地测量基础》《工程测量》、《普通测量学》等课程。指导学生参加竞赛获得国家级、省部级奖10余项。


林娜,女,副教授,博士后/博士,硕士生导师,学院测绘系教工党支部书记,加拿大瑞尔森大学访问学者。从事遥感图像智能处理,高光谱遥感,INSAR地质灾害监测应用,工程测量等教学和科研工作。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获软件著作权3项,主持和参与国家级和省部级项目12项,获重庆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教学改革成果奖2项,校优秀党务工作者。主讲《遥感原理及应用》、《高级遥感技术》、《工程测量》、《数字摄影测量》、《遥感数字图像处理》、《交通地理信息系统》等课程,其中《遥感原理及应用》为校级一流课程。指导研究生17人,其中多人获一等奖、二等奖学金、优秀毕业生称号。


陈茂霖,男,副教授,硕士生导师。2012年、2014年和2018年分别获得武汉大学遥感科学与技术学士学位、测绘工程硕士学位和摄影测量与遥感博士学位。重庆交通大学山区桥隧先进测绘研究所副所长,入选重庆交通大学“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百人计划”)。主要从事工程测量和空间数据库相关的教学、三维激光扫描数据处理方面的科研工作。发表SCI/EI论文二十余篇,获专利和软著6项,主持或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和省部级项目6项。《Remote Sensing》、《IEEE JSTARS》、《Sensors》、《Applied Science》、《Measurement》等多个国际期刊审稿人,IGARSS 2020分会场主席。指导硕士研究生5人,发表中文核心、CSCD期刊论文和EI会议论文8篇,获批研究生创新项目3项(市级2项)。指导本科生获全国测绘技能大赛团体特等奖、全国大学生科技论文竞赛二等奖,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3项(含市级1项,优秀结题1项), “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获奖4项,全国青少年和青少年工作研究课题大学生学术课题1项等,并指导本科生发表学术论文3篇。


胡川,男,副教授,博士,注册测绘师,主要从事测量数据处理及工程应用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主讲本科生课程:《测量平差基础》和《工程测量》。


  

刘国栋,男,副教授,太原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硕士生导师。主要围绕地理信息技术、遥感应用、测绘工程、3S技术在交通和环境中的应用等方面开展科研和教学工作,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其中SCl和El检索6篇,主持和参与国家和省级科研项目10多项。主讲《普通测量学》、《大地测量学基础》、《工程测量学》、《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基础》、《地理信息系统理论与高级应用》、《WebGIS原理与开发》、《GIS空间分析》、《Python人工智能应用》等课程。编著《AutoCAD及测绘应用》、《GPS原理及应用》教材,参与《地理信息系统原理及应用》和《工程测量》精品课程建设。指导硕士研究生20多人,其中数人获得各等级奖学金和相关荣誉称号,多名硕士进入政府及国土相关部门工作。


曹智翔,男,西南交通大学硕士,硕士生导师,国家注册测绘工程师。其间曾参加广西南北高速公路、重庆花园大桥匝道工程、重庆南岸滨江路、宜宾南溪长江大桥、港珠澳跨海大桥建设等工程建设工作;主讲《工程测量》、《测量平差》、《数字测图原理及应用》、《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等课程,承担《工程测量》课程获重庆市重点课程、重庆市精品课程和重庆市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称号;公开出版《交通土建工程测量》、《测量学》、《大比例尺数字化测图技术》、《测量员专业知识》等著作教材。最新国家标准《工程测量标准》、《工程测量操作规程》主要审稿人之一。公开发表论文20余篇。



江利民,男,重庆大学硕士,英国斯旺西大学访问学者。交通运输部注册土木工程师、监理工程师、试验检测工程师。主要从事测量数据处理及工程应用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发表论文5篇,参与省部级项目3项,参与工程项目建设20余项,主持编制省部级职业标准1部,主编、参编教材10余部。主讲《工程测量》等课程。

邓明镜,男,1976.9出生,广东韶关人;硕士,博士生,讲师。本科、硕士就读于长安大学;2003年毕业于长安大学地测学院,获得硕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工程测量、GPS数据处理。发表论文10余篇,EI检索2篇,ISTP检索1篇。主持研究省部级科研项目2项,参与3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主持研究校级教改项目2项。主编教材2部,参编教材3部。

周连杰,博士,副教授,全国优秀创新创业博士后,深圳市科技专家库成员、中国人工智能学会会员。主要研究实时GIS、地理空间传感网、智慧城市等领域。担任10余个SCI期刊审稿人,曾获得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协会科技进步二等奖及省部级奖励3项。主持省部级科研项目7项,包含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重庆市教委青年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等。第一作者发表《IEEE IoT》、《Environmental Modelling & Software》、《IEEE JSTARS》SCI论文10余篇,获专利和软著5项。指导研究生获得重庆交通大学科技创新项目、获批重庆市高校一流本科课程1项。

吴寒,男,高级工程师,注册测绘师,主要从事大地测量数据处理及工程应用的教学与科研工作。指导学生多次参与全国大学生测绘技能大赛、获得特等奖、一等奖等,曾多次获得优秀指导教师称号。

张帅,男,博士/博士后,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基于智能手机的WiFi、PDR以及融合室内定位方面的科研工作,主持参与多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其中主持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等省部级项目3项,主持国家级、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4项,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SCI/EI论文5篇。获得中国测绘学会测绘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测绘学会工程测量分会优秀论文二等奖、武汉大学学术创新二等奖。担任《工程测量》等课程的教学工作,主持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培育项目、重庆市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本科教改项目等教学类项目。多次获得讲课比赛奖项,指导学生多次参与全国大学生测绘技能大赛、科技论文大赛、计算机设计大赛、大创、互联网+等竞赛获奖,多次获得优秀指导教师称号。

丁友丽,女,讲师,硕士生导师。2023年6月毕业于武汉大学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获摄影测量与遥感博士学位。主要从事计算机视觉领域三维场景重建、二三维场景语义理解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已发表学术论文四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一项,参与国家级科研项目5项。

刘劲宏,男,讲师,硕士生导师。2020年获得武汉大学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博士学位,2023年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博士后出站。主要从事GNSS气象学、空间碎片相关科研工作,发表SCI/EI论文共计7篇,获得专利1项,《Advance in Space Research》审稿人。主持省部级项目3项,参与国家科学基金3项,作为第一负责人完成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一研究院项目1项,主持2024年重庆交通大学校级本科生科研训练项目1项。指导本科生“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获奖1项;指导硕士研究生发表SCI论文1篇、核心期刊3篇、会议论文1篇。主要授课:《地球科学概论》《工程测量》。

柯宏霞,女,武汉大学硕士。主要遥感影像目标识别、数字摄影测量、无人机影像数据处理等方面开展科研和教学工作,发表论文10余篇,参加国家级、省部级项目10余项。曾获得教学质量优秀奖、优秀指导教师等称号。主讲《工程测量》、《遥感原理及应用》、《数字摄影测量》、《近景摄影测量》等课程。参与编著《AutoCAD及测绘应用》、《变形监测》教材,参与《地理信息系统原理及应用》重庆市一流课程建设。指导学生多次参与全国大学生测绘技能大赛、科技论文大赛、测绘创新开发大赛,获得二等奖等。

李杰,男,讲师,硕士,主要从事工程测量与数据处理以及测量实验室相关工作。

梁海卿,男,工学学士,测量工程师。曾参加贵港至梧州二级航道工程,广州市从化区农村集体土地确权、重庆江泸北线高速公路建设等工程建设工作。主要负责《普通测量学》、《大地测量学》、《工程测量》等课程的实验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