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交通大学山区高密度人居环境与生态风险预警团队参加第一届《中国环境科学》青年论坛
日期:2023-07-25作者:编辑:重庆智慧城市学院审核人:何荣波浏览量:
2023年7月21-23日,由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主办,暨南大学联办,《中国环境科学》编辑部和暨南大学环境与气候研究院承办,《环境生态学》杂志社、《环境科学与生态技术(技术)》编辑部、《环境与生活》杂志社、中国环境科学学会青年科学家分会等43个单位协办,以“凝聚青年力量、推动绿色发展”为主题的第一届《中国环境科学》青年论坛在广州召开。本次论坛共设包括中国背景大气环境化学特征及区域污染成因机制研究、大气污染及生态环境效应、生态系统服务与生计可持续发展等在内的39个分会场,660个学术报告、50个墙报交流和生态环境科技成果展。
图1会议现场
7月22日上午为本次论坛开幕式暨主旨报告,由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李春红主持开幕式。首先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理事长王金南与暨南大学副校长洪岸进行致辞,然后《中国环境科学》第七届编委会主编张远航、副主编朱利中2位院士在会上作题目分别为《大气复合污染与十四五研究重点》、《我国土壤污染防治的若干问题》的特邀主旨报告,最后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研究员万军、清华大学环境学院长聘教授鲁玺、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教授苏杭、暨南大学环境与气候研究院教授王伯光、郑州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邓启红5位专家学者分别分享了《美丽中国建设实践进展与展望》、《碳中和背景下可再生能源发展的环境风险与挑战》、《影响人类世大气环境的多相化学过程》、《南岭森林大气野外观测站研究进展》和《国际新形势对下一代健康影响:急需重视与行动》的大会报告。
重庆交通大学山区高密度人居环境与生态风险预警团队官冬杰教授、周李磊副教授、曹佳梦博士生及11名硕士生参加本次会议,其中官冬杰教授为生态系统服务与生计可持续发展分会场发起人和组织人,曹佳梦博士生、聂家龙、奚琴、喻晓硕士生进行研究汇报,邓诏、杨文、冉卜文硕士生作墙报展示。生态系统服务与生计可持续发展分会场会议包括专家论坛与研究生论坛,会场召集人为重庆交通大学教授官冬杰、上海师范大学副研究员马群、华南师范大学副研究员刘桂林,会场学术指导为福建师范大学教授祈新华,会场秘书为重庆交通大学副教授周李磊,累计汇报专家共12名,研究生共6名。
图2参会人员合影
专家论坛上半场由上海师范大学副研究员马群主持,重庆交通大学教授官冬杰、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黄庆旭、华南师范大学两位副研究员刘桂林和吴林霖、内蒙古大学副教授王博杰、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副研究员汪樱分别作《生态系统服务流动路径模拟及扩散效应评估》、《人类足迹正踏入中华白海豚的全球栖息地》、《粤港澳大湾区生态系统服务相互关系评估框架构架及实现》、《浑善达克沙地生态系统服务权衡/协同及其驱动力分析》、《Exploring the nexus between perceived ecosystem services and livelihood well-being for rural house in Dabie mountainous area,China》研究报告。
专家论坛下半场由重庆交通大学教授官冬杰主持,福建师范大学教授祈新华、上海师范大学副研究员马群、重庆交通大学博士研究生曹佳梦、江苏师范大学副教授李建国、重庆理工大学副教授安佑志、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副研究员肖池伟分别作《城市荒野地生态系统服务研究进展》、《中国乡镇和村级尺度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与人类福祉关系研究-以长三角地区为例》、《山区复杂环境道路生态风险预警及多发展情景模拟》、《滨海地区畜禽养殖环境风险与地理策略》、《西部民族地区乡村人居环境演变及微观机制研究》、《中南半岛橡胶林扩展种植及其生态效应》研究报告。
图3专家演讲
研究生论坛由重庆交通大学副教授周李磊主持,福建师范大学陆健滨、重庆交通大学聂家龙、重庆理工大学谢爱宇、重庆交通大学奚琴、重庆交通大学喻晓、上海师范大学吴茜分布作《多视角下城市荒野研究动态》、《2010-2060年重庆市森林生态系统固碳潜力多情景模拟》、《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水平和生态服务系统耦合协调性分析与时空异质性研究》、《重庆市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指标体系构建及转化路径研究》、《重庆市中心城区景观格局梯度变化特征及影响机制》、《新冠肺炎疫情下上海居民情感时空格局演化分析-基于地理社交媒体大数据的透视》研究报告。
图4研究生汇报
第一届《中国环境科学》青年论坛召集了来自生态环境领域的逾千名青年科学家,全方位跟踪前沿生态环境技术新趋势新进展、交流学术观点、探讨热点问题,凝聚共识共商科技创新,努力为推动绿色发展提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贡献青年智慧和力量。重庆交通大学高密度人居环境与生态风险预警团队本次既是参加者也是发起者,聚焦于生态系统服务与提升人类福祉,邀请专家们交流分享,拓宽研究团队生态学科视野,提升研究团队的影响力,鼓舞团队锐意进取,不断探索,践行“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