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学院新闻

首页/ 首页 / 正文

重庆新闻联播丨联播观察·TOD:从轨道交通“流量”到城市发展“增量”

日期:2025-09-02作者:编辑:智慧城市学院审核人:陈坚浏览量:


着眼优势互补、功能协调持续推进城市空间格局优化,是市委六届七次全会部署的城市工作重点任务之一。今天的《联播观察》,以“TOD”为切口,去探访重庆交通规划与城市空间的融合发展路径。

重庆交通开投集团资产管理部工作人员高晶:“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到时候会盖两栋大楼。”

在地铁6号线五里店站,这家安徽的开发商来渝考察轨道TOD项目。

安徽长城置业集团有限公司成渝市场拓展组组长葛炎晨:“今天考察3个地方。(记者:都是跟轨道相关的吗?)对,是的。因为它的交通比较好,流量也比较大。”

TOD(Transit-Oriented Development),是指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开发,简单理解,就是以站点为圆心,在5到10分钟步行范围内,将上班、购物、居住等需求“打包”在一个圈里。这种模式在全球多个城市有成功实践:香港约45%的人口居住在地铁站方圆500米内;新加坡通过TOD打造新市镇,有效疏解了中央城区的人口压力。如何因地制宜发展TOD,将轨道交通的“流量资源”转化为“发展资本”,是重庆城市交通发展“后半篇”文章的题眼。

市住房城乡建委轨道交通建设处副处长陶涛:“构建15分钟高品质的生活圈,打造出轨道加商业、轨道加文旅、轨道加社区服务等多种消费就业生活的新场景。另一方面,轨道周边开发建设以后,会形成多层次的人口聚集的效应,最终也会反哺用于轨道自身的建设和运营。”

当前,重庆轨道交通运营里程580多公里,在全国排名前十,建成全球最大的山地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网络。但特殊地形,导致新建轨道的土地成本、工程难度显著高于平原城市。与此相对应,日均客运量超400万人次,可开发的潜力地块超60公顷,蕴含极高的资源转化价值。如果说,基础设施建设得益于政府的推动,那接下来,如何将轨道流量、土地潜力转化为可持续的发展模式,则需要市场来破题。

重庆是国内最早推进TOD建设的城市之一。在前期探索的基础上,2022年底,我市又出台了中心城区轨道交通TOD综合开发用地管理办法,随后,住建、规自等部门进一步就用地控制、预埋预留、土地整治、收益分配等领域细化措施,形成轨道站点TOD综合开发体系。

重庆交通开投集团资产管理部部长左璇:“让它变成一个综合效率更高的项目。并不是说我们是一个开发商、只做居住,不是这么一个概念。它肯定还是承载了一些城市的功能在里头,所以我们在说目的是能级的提升。”

观察近年来重庆的相关探索,我们梳理出两条代表性路径:第一条,是向空间要效益的“垂直开发”。如果说早期李子坝单轨穿楼还有些“无心插柳”的意味,到沙坪坝站“高铁穿楼”、重庆东站“0换乘”等等,已是设计先行的手笔。以“工程创新”破解地形难题,形成一批“交通+消费+文旅”的代表性项目。第二条,是向区域要价值的“圈层开发”,以站点为核心向周边逐级拓展 。如果说,垂直开发是“小切口”利用资源,那圈层开发则是“大手笔”引导资源。

引导资源的核心,是对接好人的需求。6号线王家庄站的实践颇具代表性:项目在规划阶段,就明确教育、商业等基础配套要优先落地。通过40余次招商对接,最终引入实力雄厚的央企进行开发。数据显示,项目开发后,王家庄站日均进出站客流比此前提升了30%以上。

重庆交通大学智慧城市学院院长、教授陈坚:“国外主导的TOD,更多还是以社会资本、商业运作的模式在做。我们TOD走的路径,更多是多方合力,政府在前期规划和资金投入和建设,然后在‘后半篇文章’,应该是靠市场发挥更有效的调节和经营活力,政府提供保障和基础底线。”

今年4月,重庆交通开投集团四家子公司揭牌成立,其中新成立的资源开发公司,首次将城市轨道、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地面公交等板块的资源开发整合到一家。新一轮国资国企改革中的这一布局,传递的清晰信号,正是让“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协同发力,让轨道“流量”转化为城市“增量”,最终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循环双赢。

https://cqxyh5.cbgcloud.com/pages/details/details.html?companyId=cqxwzx&productId=6B1BEE01515143AFAF290F6044E54A89&docid=625193DA49ED4290BED1A5138EA06D9E&isNew=yes&downloadTips=true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