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学工作

首页/ 首页 / 学生工作 / 团学工作 / 正文

身退心犹炽,师道长流芳

——智慧城市学院实践团聆听“两路”精神的时代回响

日期:2025-07-07作者:文/周星池、袁仲怀 图:吴文正编辑:智慧城市学院审核人:何荣波浏览量:


为深入挖掘“两路”精神时代内涵,以红岩精神铸魂育人,7月3日,智慧城市学院“智汇‘两路’ 薪火红岩实践团”开展了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的关键活动。实践团8名师生怀着崇敬之心,分别拜访了是智慧城市学院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将“两路”与红岩精神躬耕教坛、践行于身的退休教师何安荣老师及亲身参与超级战略工程——三线建设的高光秀老师。通过面对面的深度访谈,同学们聆听了两位前辈讲述的感人故事,感悟信仰传承的力量。

深耕教坛育桃李:何安荣老师的育人初心

76岁的何安荣老师虽已退休,却仍对教育事业饱含深情,他将毕生心血倾注于教书育人事业,是“两路”精神在高等教育领域的传承者与实践者。他深情回顾了数十年如一日坚守教学、管理一线的历程,分享了他如何在工作中融入“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奋斗精神和“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顽强意志。何老师强调:“教师的职责不仅是传授知识,更要塑造学生的品格。我始终教导学生要像当年修筑川藏、青藏公路的先辈们一样,面对学业和未来工作中的困难,要有敢于攻坚、勇于担当的‘开路’精神。”他以亲身经历诠释了如何在平凡的岗位上,以红岩精神为魂,用“两路”精神为墨,为国家培育了一批又一批具有家国情怀和过硬本领的交通人才。

三线岁月铸丰碑:高光秀老师的热血征程

88岁的高光秀老师翻开泛黄的相册,将同学们带回上世纪60年代的三线建设战场。作为参与西南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技术人员,她和团队在“备战备荒为人民”的号召下,义无反顾投身西南大三线建设的场景。面对恶劣的自然条件、简陋的施工环境和匮乏的物质保障,高老师及其战友们以“千难万险只等闲”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那时真是‘三块石头支口锅,帐篷搭在山窝窝’,女同志和男同志一样,肩挑背扛,日夜奋战。支撑我们的,就是建设祖国、改变落后面貌的坚定信念和那股‘不怕苦、不怕死’的劲头,这与修筑‘两路’时展现的精神一脉相承!”她的讲述饱含深情,细节丰富。访谈尾声,高老师特意将她撰写的书籍赠送给实践团成员,这份特殊的礼物承载着历史的厚重与前辈的殷切期望。

青春告白:力行践诺见贤思齐薪火传承共赴报国行

参与访谈的学生深受触动。团队成员吴文正表示:“何老师让我深刻体会到,‘两路’精神不仅属于建设者,也属于每一位在岗位上坚守奋斗的普通人。教书育人也是‘开路’,开的是心智之路、未来之路。”许可则被高老师的经历深深震撼:“听着高老师讲述悬崖峭壁上的奋战,看着她在书上题写的赠言,我仿佛触摸到了那段滚烫的历史。作为重庆交大学子,我们更要学习前辈们不畏艰难、勇于创新的精神,用科技赋能新时代的‘筑路’事业。”冉学雯动情地说:“两位老师用一生诠释了红岩精神、“两路”精神的忠诚与担当。他们就是我们身边最生动的榜样,激励我们将个人理想融入强国伟业。”

本次寻访活动,是“智汇‘两路’ 薪火红岩实践团”深化爱国主义教育实践的重要环节。通过挖掘身边可亲、可敬、可学的“两路”精神传承者与践行者的感人故事,团队将抽象的红色基因具象化、生活化,引导青年学子在回望历史、感悟奉献中坚定理想信念,砥砺报国之志。学院将持续推动“两路”精神与红岩精神深度融入育人实践,以“两路”精神赋能新时代人才培养,激励青年学子传承红色薪火,勇担时代重任,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壮阔征程中贡献青春智慧与力量。

关闭